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在嘉峪关市区西南5公里处,位于河西走廊最狭窄的山谷中部,是万里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9月20日,大獬一行从敦煌坐了大半天的车抵达嘉峪关,开始游览此古关隘。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
下图:嘉峪关的雄姿。经此城门,即可入关。
下图:嘉峪关的城门
下图:入关的城门洞
下图:城楼上的雕梁画栋
下图:图片里的背景是嘉峪关北面的黑山
下图中的这块砖头就是著名的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
关于此砖,有个故事。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下图:嘉峪关内城
下图:背景是著名的祁连山,山顶上还积满皑皑的白雪。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这里回望,“光化楼”、“柔远楼”及“嘉峪关楼”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条中轴线上。这种“过洞式城门”及高台楼阁建筑形式,是中国几千年建筑历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续发展。
下图:由瓮城进入内城的城门洞。内城墙高9米,加垛墙1.7米,总高10.7米。6米以下为黄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历经六百多年,墙体虽有剥落,但大部分仍然完整牢固。修筑城墙用的黄土,都是经过认真筛选和加工制作的,首先将选好的黄土放在青石板上,让烈日烤晒,将草籽晒死。嘉峪北段长城下出土的“长城工牌”,上面详细记载了当时修长城的分工情况。“长城工牌”现陈列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内,“工牌”为石质,正面刻:“弟(第)一工起”,背面刻有“蔡止梅起”,下面刻有修长城各工程队队长的名字。修筑工程结束后,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在距城墙一定距离内,用箭射墙,如果箭头射不进去,证明城墙坚固合格;如若箭头射入墙体,则证明工程不合格,要进行返工重建。如此严格的长城工程管理制度,保证了长城工程的质量。
下图:“天下第一雄关”
下图:瓮城城楼
下图:嘉峪关城里的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其形制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由木制屏风把前后台分隔开,屏风正中央绘制八幅人物图,是人们熟知的“八仙”内容。顶部为中国传统图案“八卦图”,“八卦图”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学的综合反映。两侧是一组风情壁画,内容是寺庙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养的宠物。这些绘画内容在其它戏台上是非常少见的。戏台两侧书写有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对联高度概括了古往今来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
下图:“威宣中外”。由此可见嘉峪关位置的重要。
下图:“天下雄关”碑 关西门外百余米处,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关”石碑。清嘉庆十四年(1809)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嘉峪关号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上图:出关所经的第一座城门
06年曾去嘉峪关。还有个有玻璃地板的参观处挺害怕的。恐高
巍巍雄关!向往!
图文并茂,好游记
好游记,响往了!
好游记,响往了!
可以把兰州、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串成一线走。
图文并茂,好游记
多谢老W捧场!
欣赏美丽的嘉峪关。
不愧是天下第一雄关!
美图美景,美不胜收!
感谢宁连捧场!
巍巍雄关!向往!
河西走廊有很多值得一走的地方。
06年曾去嘉峪关。还有个有玻璃地板的参观处挺害怕的。恐高
俺也是06年9月去的。
啊?你还真行,现在才写游记
【回复 #7 @大獬行走 的帖子】:你的照片也很美。那种凄凄凉凉,黄沙滚滚的气氛。兰州、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是我想走的路线,无奈旅伴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