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筹划印度行时曾跟我说,印度有个老鼠庙,到时候咱们去看看。老鼠是什么?是肮脏,是瘟疫,是贼,是人人厌恶的东西!为它们建庙,有点意思,值得去逛逛。不过我也没指望在那里能见到更多的惊奇,可能也就是老鼠的塑像个儿大一点,再搞个金身,加些宝石什么的。到印度后,我们按攻略从纺织之城比卡内尔包车前往60公里外的老鼠庙。个把小时后,路边的人多起来,他们三五成群,打着有三叉戟标识的旗子往前走,显然都是去老鼠庙的。...
拜访柏莎德小姐之家从卡罗回来吃过午饭尽管已经下午4点多了,司机还是带我们又去了一个部落——柏莎德Beshada。抵达后司机问,这里走路40分钟就能回旅馆,你们愿不愿意自己回?我从方向感很强的老妻眼神里看出她愿意,就“OK”了下来。柏莎德部落和前几个部落相比,既无割唇的刺激,又无描画的精彩,然而在这种平淡中却隐藏着诸多的不同。第一个不同就是这栅栏门。和我们中国人讲面子,讲门面不一样,这门出人意料的“寒酸”,你不...
美容美发的高手——卡罗族Kolcho相比因怪异的风俗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唇盘族,卡罗人的名声来得没有那样猛烈,但这不妨碍他们一样极为拉风,他们对身体彩绘的热衷和擅长在奥莫河谷中首屈一指,无人企及。卡罗部落位于肯尼亚边界附近,清晨从荒野中独此一家的BuskaLodge旅馆出发,穿越很容易迷路的灌木林,两个半小时后我们抵达了卡罗寨口。那里已经停了两辆车,是几个西班牙人的,在旅馆时我们互相“Hallo”过。在这里,司机没再给...
刀片割出的“美丽”—— 唇盘族(续前)关于“唇盘族”媒体早有报导,其典型形象就是女人嘴唇上嵌挂着一个圆盘子,善于形象思维的国人据此称之为“唇盘族”。但这种称谓很可能仅仅是中国人的叫法,当地人都称其为“Mursi”,所以莫西族的称谓可能更准确些。进了金卡镇,司机把我们交代给旅店服务员和第二天要陪我们去莫西部落的向导后就消失了。这旅店一个院落,两排平房,很像当年中国乡下的车马店,房间简陋且管理不善,这间水龙...
走南奥莫河谷的魅力既在于时空隧道丰富多彩的延伸,更在于这种延伸把一个个原始部落串联了起来。按照行程计划,我们原本要去六个部落,后来因时间关系和暴雨阻断,实际上只去了四个。其实,走马观花四个已经够了,何况莫西和卡罗这两个最有特色和最为狂野的部落位列其中。赛梅部落Tsemay的“黑奴贩子”可能晚上没睡好,也可能天气热,在前往金卡镇的路上,我们都有些萎靡和困顿,只知道车子开呀开,其他什么也不想。忽然,车子停了...
越走越野的着装 (续前)时空隧道的浓浓趣味还表现在人们着装的野化上。看看这些女人,在城里,她们的衣裙是花的,到乡下,单色的多起来,再偏远就是兽皮加身了。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女人着装由花变素的同时,男人着装却在越变越花。 城里不乏西装、制服, 渐渐代之以彩色衣裤,再往远走,缠腰花格裙、头套花饰带渐渐成为大路货,耳环、项链也随之成了身上的标配。其实,男女着装这种变化正是他们贴近自然的野化结果,动物世界的一...
蹦蹦跳跳的动感地带(接续)这条时空隧道好玩,不能不说说孩子,他们也在让狂野的味道有增无减。作为城市,骨子里总是倾向于让孩子中规中矩。可一旦出城,他们被家长、学校和现代化禁锢起来的天性、野性就总能撒着欢地显现出来。每当有车经过,孩子们的兴奋点总在第一时间被点燃。他们狂呼乱叫,随车奔跑。看看他们奔跑的姿势——迅捷的启动、大幅的摆臂、有力的加速,招招式式,浑然天成,不仅煞是好看,而且让你终于明白,埃塞为...
下篇:探访原始部落,饱览狂野之美 (续前)美国游记作家保罗·泰鲁曾这样写道,“埃塞俄比亚”意为“晒黑了的面孔”,在这片雄性的土地上,少见温柔,野性悠生。“他们还活在那里……既令人担忧,又简直是奇迹”。如果说在拉利贝拉我们见证了“中世纪”“还活在那里”,那么南下探访奥莫河谷部落则让我们见证了“原始社会”“还生活在那里”。而只有到了奥莫河谷,你才明白,埃塞成为世界上人类学研究的天堂,被誉为“人类发展史博...
莫斯卡尔节(Meskel)的祈祷与狂欢 (续前)9月注定是埃塞最快乐的日子。在这个月,为期16天的埃历新年在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欢聚中开始,在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中延续,在莫斯卡尔节祈福的高潮中度过。在这个欢乐的节点来到埃塞的我们,既见证了北方拉利贝拉的世俗劲舞(见游记《清苦而快乐的人民》),也见证了南方金卡镇的宗教狂欢。那天下午,参观完擅长手工制造的金卡村后,我们驱车回到旅馆。然而人还没下车,注意力就被旅馆前广...
不容错过的“40泉” (续前)“40泉”是什么?由于没有资料,去之前我们搞不清个究竟。司机听说我们要去,脸上现出疑惑,好像在说,那有什么好看的。 车子开到这个大门时,看到鹈鹕图像的我们有点遗憾,在肯尼亚的奈瓦沙湖我们毕竟已经领略过数百只鹈鹕同时腾飞的大场面,再看也不会有什么新鲜感了。“40泉”千万别也是个类似的野生动物园!然而真是怕什么有什么。进门后,我的担心似乎立即就得到证实,几只鸵鸟晃到眼前。接着公...
辰查Chencha的象鼻房和纺织术(续前)这里的裂谷湖区除了动物,人文方面也有可圈可点的。杜塞人的家乡辰查就是联合国钦定的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杜塞人的房子初看起来并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似乎和埃塞大多数村庄的房子一样,也都是草编的。不过它还是有些自己的特点。一是象形,也许这里时兴大象崇拜,在房子圆顶的正上方,有一条脸盆粗细的微微凸起,据说有点像大象的半根鼻子,因而有“象屋”之称;二是高挑,与一般草房相比,...
中篇:裂谷湖区掠影从拉利贝拉回到亚的斯亚贝巴,我们一刻没停,出了机场坐上包车就直奔西南,目标是埃塞南部的奥莫河谷部落群。不过部落群的事咱们下篇再聊,本篇要讲的是进入奥莫河谷前,沿着一串裂谷湖走到阿尔巴门奇市的一路见闻。埃塞之所以裂谷湖众多,一是因为埃塞高原雨量充沛,要不它也不会成为“非洲水塔”;二是因为被誉为地球美丽疤痕的东非大裂谷从其东北通贯西南,裂谷中涵养了大量水源,其中地势低洼的地方就形成了...
清苦而快乐的人民(续前)由于多年的内外战争,埃塞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人均月收入只相当于人民币三四百元。拉利贝拉名声显赫,有旅游收入,应算说得过去的地方,但仍只是个清贫的“大村落”。 方石铺就的路上,无车在跑;除了几栋涉外宾馆能和现代建筑接轨外,民房几乎都是草建石搭,好点的盖层铁皮。 早晨的渺渺炊烟虽带来几分诗意,但透露出烧火做饭还只用柴草,尽管南苏丹的油气过来价格很低,但连旅馆的厨房都用不...
虔诚的灵魂(续前) 点击标题看前一篇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这里的神甫、教士、信徒,他们是这些埃塞东正教堂的血肉,不,是灵魂!如果说教堂是凝固了的历史,那么这些上帝的子民则是历史活生生的再现。看着他们,你恍惚间总以为自己还生活在中世纪。 登高俯视,十字教堂让我兴奋。但当时更让我震撼并最终抓住我眼球的,却不是这座浓缩了拉里贝拉教堂之美的石建筑,而是深槽犄角上那两个若隐若现的白点。 原来,那是两位女教徒。她...
神谕的教堂,神奇的建筑(续前)“高楼万丈平地起”,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但拉利贝拉的教堂不是这样!我们选定拉利贝拉,全因这里有这样一组绝对另类的教堂。它们的建造不是自下而上——打地基,搭脚架,起梁柱,上顶加瓦;而是自上而下——先搞屋顶,再建门窗,然后是回廊、厅室,整个建造过程不用脚架。朋友,你听着一定觉得怪异,“这怎么可能?不是脑筋急转弯吧?”当然不是。它是900年前这里真真切切发生的事情,实实在在的...
上篇:造访中世纪神谕之地——拉利贝拉到埃塞看什么?我们锁定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拉利贝拉,一个诞生在中世纪,并在我心头萦绕多年的神奇所在。落脚“耶路撒冷”拉利贝拉位于亚的斯亚贝巴以北350公里的地方,我们早上8点半从亚市起飞,9点半就降落在拉利贝拉机场。机场路修得不错,尽管盘山,车子还是开得蛮快。埃塞是个农业国,高低起伏的坡地上种了不少庄稼,尽管一眼望去就知道产量很低,但临高俯视,或黄或绿的地块组合,也算有...